风速打单

去医院能不能排一次队或不排队?上海“一网通办”正梳理推进

上医院看病,只排一次队甚至不排队,从预约挂号到最后付费都移动支付,开好药还可以直接快递到家……这样的场景应用,也许在2020年就能实现。
1月8日,上海市公共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(以下简称“数标委”)在上海市政府成立。上海市政府秘书长陈靖在发言中透露,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“一网通办”“一网通管”工作。2020年,是这一工作的“攻坚提升年”。上海将从本着办好“一件事”的宗旨,将每一件市民和企业感觉难办的事,放在实际应用场景,重造这“一件事”的所有流程,以提升用户体验。
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记者从会上获悉,2020年,上海将制定“一件事”业务流程优化再造的指导意见,并选择了14件难度比较大的“一件事”,每件事由一位副市长牵头,进行流程再造。这14件事也极“接地气”,涵盖医疗付费、企业纳税、企业职工退休、小孩出生等。
今年预计新增接入500项公共服务事项
上海的“一网通办”工作,走在全国前列。
陈靖发言时指出,自“一网通办”启动以来,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。不到两年,上海市委书记和市长,调研十余次。
2020年是这一工作的攻坚提升年。上海将着力实现两个免于提交,推动两个转变,提升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。
所谓两个免于提交,就是市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,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;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,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。
两个转变,是指“一网通办”,从侧重行政权力,向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并重转变,从能办向好办转变。
目前,“一网通办”大概有公共服务事项1300项,今年预计新增接入500项。现有365项个人事项,今年预计新增100项。
“一网通办”“一网统管”,被誉为抓住了城市治理的“牛鼻子”。
2020年,上海“一网通办”工作有6个方面38项重点工作。
重中之重的“牛鼻子”,是大力推进业务流程再造,提升政府部门业务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。重点是要制定“一件事”业务流程优化再造的指导意见,并推动一批事项全程网办。
陈靖透露,2020年,围绕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,上海选择一些难度比较大的“一件事”,每件事由一位副市长牵头,进行流程再造。
目前,上海梳理了14件事,涵盖医疗付费、企业纳税、企业职工退休、小孩出生等。
比如医疗付费,公众普遍反映在医院里排队时间长,排队次数多。目前,上海正在梳理推进,能不能到医院里去就排一次队或者不排队,采取移动支付,看完病再治,从预约挂号到最后付费,到最后甚至配好药,都不用排队,由快递送药到家。
另外,除了这14件事,上海还会陆续再滚动推进一些事。“把大家平时觉得挺难的、挺无奈的,或者是天天费神的事情,可以通过流程再造,让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。”陈靖称。
数据治理攻坚:数据也要标准化
数标委成立大会透露,2020年,上海将持续深化数据治理攻坚,提升对“一网通办”和“一网通管”的改革的数据支撑。
这一工作的每一项举措,也动在实处。
比如,2020年,全市党政机关信息系统全面“应迁尽迁”,政府部门专网“应并尽并”,并入政务外网。原则上,每个部门拥有的信息系统数,要比2019年削减80%。此外,全市信息系统“因归尽归”。
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则表示,“线上一网通版,线下一网统管”,实现的根本是信息化。现在的信息化与以前最大的不同,就是大数据的收集和治理。这需要互联网的思维方式。
而所谓的互联网思维,一是找痛点,二是用户至上,三是基于数据,四是好的激励机制。
“上海有制度优势,多年的城市管理及优良的城市品格是上海的资产。上海还需提升依靠数据解决治理的能力。用好大数据,制度优势也可以迭代,不断调整治理方向。”周傲英说道。
此外,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刘迎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,2020年,上海将加大公共数据治理力度,按照应用导向,明确规范,制定标准,提升数据应用的能力。
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学军称,公共数据标准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,也是一项战略性、前瞻性、基础性工程。上海要在标准体系建设中,聚焦发力;做好公共数据的采集传输治理,实现公共数据的汇集互联共享。(本文来自澎湃新闻,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“澎湃新闻”APP) 【专题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